首页 > 教育资讯 > 就业资讯 > 毕业生派遣明白了什么
毕业生派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其核心要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毕业生派遣指毕业生凭 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或定向单位报到的就业形式,涉及人事关系(档案、户口、党团组织关系等)的转移。这种形式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和计划实施的保障手段。
二、核心流程
报到证的作用 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的“身份证”,需在毕业前由学校签发,用于证明学历、就业意向及人事关系转移资格。
人事关系转移内容
包括档案、户口、党团组织关系等,具体转移规则因单位性质(如企业、政府机构、人才交流中心)而异。
时间安排
通常在毕业前5-6月完成,具体由学校根据就业情况统一安排。
三、注意事项
接收单位要求
需具备接收资格,如解决户口、档案问题(尤其非本地生源需符合当地政策)。
与三方协议关联
派遣前需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协议书》,协议终止后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权益保障
派遣证是用人单位审核毕业生资格的重要依据,有助于维护毕业生权益,防止就业歧视。
四、特殊类型
二分(二次派遣):未落实单位或单位不接收时,由生源地就业部门介入派遣。
五、历史背景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赖派遣制度,这一机制曾为毕业生提供稳定就业渠道,但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逐渐兴起,部分地区的派遣制度也在优化调整。
以上内容综合了政策文件、高校解释及实务操作要点,涵盖派遣的核心概念、流程及注意事项,供毕业生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