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工资较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原因:
一、供需失衡是核心问题
毕业生数量激增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供给大幅增加,2024年超1100万本科毕业生面临岗位竞争压力,企业有更多选择权压低薪资。
岗位需求不足
经济结构调整中,企业对技术型、体力型岗位需求旺盛,而大学生多从事理论型工作,导致岗位匹配度低。
二、企业成本与用人策略
社保与公积金负担重
我国社保和公积金占缴费工资的50%-64%,应届生起薪2443元中,企业人力成本达6786-4886元,压缩了实际到手工资。
培训成本高
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培训,降低薪资以平衡成本。
绩效与岗位匹配问题
部分企业以绩效为导向,初期薪资可能较低,后期根据表现调整。
三、教育与市场脱节
理论与实践差距
校园教育侧重理论,企业更看重实践能力,导致部分毕业生需经历较长时间适应期。
专业技能不匹配
部分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如文科类岗位供过于求,薪资水平受限。
四、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企业招聘预算减少,影响薪资水平。
行业需求变化
技术工种短缺与脑力劳动者过剩的矛盾,使体力劳动者薪资高于大学生。
五、个人能力与职业规划
软技能不足
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软技能影响职业发展,部分毕业生因表现不佳影响薪资提升。
职业定位偏差
部分毕业生追求高薪但忽视实际需求,或因眼高手低接受低薪工作。
建议与展望
提升竞争力: 通过实习、项目经验积累实践能力,增强求职优势。 调整预期
政策建议:建议高校加强产教融合,企业完善培训体系,缓解供需矛盾。
(综合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