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时感到伤心,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
从众心理:
缺乏主见,一味顺从,随声附和,不考虑个人实际情况,其他考生填报什么自己就跟着填报什么。
冒险心理:
主观臆断、情绪冲动、缺乏理智,客观上缺乏对某些高校和专业的全面了解,主观上凭自己的一时冲动,盲目填报。
自负心理:
认为自己分数高,不考虑各方面的限制因素,自以为报什么高校都行,或者非某所高校不报,甚至固执到只报某个专业。
依赖心理:
认为考试归自己负责,填志愿是父母的事,父母让报什么就报什么,忽视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恐惧心理:
有考生一提起填报志愿就紧张,想想这是自己一辈子的事情,志愿填报不好就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一生,非常害怕。
填报过程复杂而繁琐:
从选择学校到专业、城市,每一步都充满了权衡与妥协,考生可能会在某方面做出许多让步,有一种“被迫成长”的味道。
高考的重要性:
高考志愿的极端重要性加剧了心理失衡,考生和家长都认识到这一纸志愿极有可能决定一生的命运,在填报志愿时会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便铸成大错。
预想过高,结果达不到心中最理想:
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考生和家长心中最满意的大学和专业往往是自己考分刚够的,而达不到就会失望。
缺乏信息和了解:
有时候,填报志愿时可能缺乏充分的信息和了解,导致选择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社会压力和他人期望:
填报志愿时,人们可能面临来自家人、朋友或社会的压力和期望,导致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
过于注重排名和名声:
有些人在填报志愿时可能过于注重大学的排名和名声,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专业设置和个人兴趣。
缺乏自我了解和职业规划:
填报志愿时,一些人可能缺乏对自己的充分了解和职业规划,盲目选择了某个大学或专业。
执行力的遗憾:
很多人在填报志愿时潜意识中贪心,选择了A后就会遗憾失去了选择B带来的好处,不如意时,总会觉得选择B会更好,而不如意是人生标配。
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导致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感到伤心和焦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考生和家长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各个高校和专业的详细信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接受任何可能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