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问答 > 考研资讯 > 儿童语言主要是通过方式获得的

2025-04-01 00:09:07
精选答案
其一,社会模仿学习。
大致有4种基本形式:(1)即时的、完全的模仿或临摹。如一个孩子说:“我妈妈出差了”,另一个孩子也说“我妈妈也出差了”。
(2)即时的不完全模仿。如老师让孩子说“我要高高兴兴过六一儿童节”,儿童模仿成“我高高兴兴过儿童节”。
(3)延缓模仿,听到范句后不立刻模仿,隔一段时间后,在一定的场合中把范句或与范句接近的话复述出来。如在班车上看到有的聋儿哭了,另一聋儿说“小朋友哭,不好”。
(4)选择性模仿或创造性模仿,即按照范句的句法结构,在新的情境中表述新的内容,这类模仿不是重复别人的原话,带有自己的创造性。比如聋儿在外出的路上看到“塞车”的情景,就说“车排队”。总的说来,模仿的发生往往受到儿童的言语技能的限制,对于超过他们技能的范型,或者表现为不能模仿,或者表现为不完全模仿。事实上,儿童模仿语言的时间很长,除睡眠之外,几乎都有语言伴随着儿童生活的展开,只要儿童有兴趣和需要,模仿学习可随时随地发生。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经常采用示范、模仿和强化的策略,引发聋儿的创造性模仿学习。其二,在加工信息中学习语义。成人每天都要用语言向孩子传递各种信息,儿童通过加工有关的词语和语句,获得很多的知识,而形成有关概念,也理解和储存了一大批词汇。例如我们有计划地向聋儿传递“猫”、“羊”、“狗”、“兔”的有关信息,聋儿在加工信息过程中有理解、有顿悟,就会有“动物”类的词汇的储存。其三,在建构话语时学习。儿童在每日的生活和做游戏、认知、交往活动中,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动觉信息以及个人的感受、愿望或需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和要求做出言语应语言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不断发生,语义、句法、语用和主体认知水平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同化”和“顺应”,这就构成了语言学习的内部动力或策略,促使儿童不断地进行尝试、调整。这里有“创造”,也有“错误”,但都会引发周围人的积极反馈。因此,成人积极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将有助于聋儿更加敏感、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以致语言最终的习得。
2025-04-01 00:09:07
其他答案
(1)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还是由后天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主要有“模仿说”和“强化说”。
(2)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强调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大脑的遗传机制决定的。主要有“天赋说”和“认知说”。
2025-04-01 00:09:07
其他答案
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 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
1.语言前阶段:
① 非自控阶段(0~6)月
② 咿呀学语阶段(6~12)月
儿童语言获得过程
2.真正语言阶段:
① 单词阶段(1)岁
② 双词阶段(2~3)岁(双语句不但表达出的语义关系更加复杂,更是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③ 简单句阶段(2~2.5)岁(多个实词连接的简单句,也称作“电报句语言)④ 复杂句阶段 “成人句语言”(开始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
2.儿童语言获得的原因和条件:
(1)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还是由后天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主要有“模仿说”和“强化说”。
(2)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强调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大脑的遗传机制决定的。主要有“天赋说”和“认知说”。
3.儿童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那些:
儿童听得能力往往都要早于说的能力,或者说理解句子的能力往往要早于构造句子的能力。 另外还有的更细的划分,即除了区分听和说,还区别语音、语义和语法的不同发展过程,从这方面说,儿童语音能力的发展最早于语义和语法能力的发展,但语法能力的发展则肯定是观察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主要的线索。
4. “获得”、“学习”与“语言学”的关系:
(1)“语言获得”并没有太多“教”和“学”的问题,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直接,这其中也就不需要太多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
(2) “语言学习”则主要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问题,这也就是狭义的语言教学。
(3)儿童掌握母语的“获得”过程中也不能说就没人教或不去学,特别是当孩子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学习”这种外在和显性形式也就对提高语言能 力有重要作用了;
(4)成人学习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说就没有环境的影响和语感习惯的作用,特别是在学了若干年之后,“获得”这种内在和隐性形式可能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5)可以这样看,即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就也需要靠“学习”;成人学习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