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学习英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结合官方教育、民间实践和个人创新:
一、官方教育体系
京师同文馆 康熙年间设立,1861年增设英文馆,采用欧洲语法翻译教学法,通过中英文互译练习和翻译实践(如公文、书籍)培养专业人才。但教学以记忆为主,学生需大量默写单词和课文。
专业学堂与教会学校
水师、船政、铁道等学堂及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前者侧重实用翻译技能,后者结合宗教传播语言学习。
二、汉字注音法
中文标注发音: 因缺乏音标,清朝人常在英文单词和句子下标注汉字注音(如“to do”写作“妥、度”),类似现代国际音标法。 关联记忆法
三、民间自学与实践
商人实践:通商口岸商人通过贸易与外国人交流,形成实用但“蹩脚”的英语口语。
个人创新方法:曾纪泽采用“西洋字调音合并法”,将发音用汉字表示并标注轻读技巧;光绪皇帝通过英文老师学习,但教材仍采用直译法。
四、教材与教学问题
清代英语教材存在乱码现象(如“卡个、福、卡个”对应“cargo for cargo”),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Chiglish”式错误。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系统发音训练,导致学习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