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招生(综招)是否“没意义”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争议点:
一、招生范围与专业限制
地域限制:
多数高校仅面向本省招生,如河南2025年仅有6所高校提供176个计划,外省考生机会较少。
专业选择狭窄:
综招专业多为冷门或特色专业(如山东大学马列、行政管理,浙大中外合作班等),与考生兴趣或职业规划匹配度低时吸引力不足。
二、竞争压力与准备成本
双重考核压力:
需同时准备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含竞赛获奖、社会实践等),时间投入大且竞争激烈。
分数换算风险:
部分考生高考成绩优势明显时,校测等环节可能成为“拦路虎”;反之,低分考生若无突出综合素质,难以入围。
三、不确定性因素
考核结果波动:
面试、笔试等环节表现直接影响录取结果,存在“过山车”式体验。
培养模式适配性:
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与学生期望存在偏差,导致后续学习或就业满意度低。
四、潜在优势
若考生能精准匹配综招专业(如医学、计算机等)且具备相关经历,或通过综合成绩显著提升录取概率,仍可能获得“低分高录”或名校机会。
建议:考生需结合自身兴趣、职业规划及高考成绩综合评估,优先选择招生计划多、专业匹配度高的高校,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