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征集志愿

风吹过的记忆
已认证

在辛勤园丁的呵护下,我们这些稚嫩的幼苗开始茁壮成长。老师,你的鼓励如春风拂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在奋进的道路上,
2025-05-23 11:21:51
75浏览
征集志愿是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核心特点和要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在每一批次常规录取结束后,部分高校因生源不足、计划调整或退档考生较多等原因未完成招生计划,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会公布剩余计划,供未被录取且符合分数要求的考生再次填报志愿。
二、适用条件
分数要求:
考生需达到本批次招生计划分数线且未被录取;
志愿状态:
考生需在省级招办发布的缺额计划公布后,仍处于“自由可投”状态。
三、填报时间与规则
时间节点:
通常在常规录取结束后、下一批次录取前进行,具体时间由省级招办统一安排;
志愿结构:
与首次填报志愿一致,包括院校志愿、是否服从调剂等选项;
次数限制:
本科普通批分两次征集,第二次可向控制线以下30分考生开放。
四、核心作用
增加录取机会:
为落选考生提供第二次选择机会,尤其对分数接近分数线的考生意义重大;
平衡生源:
帮助高校完成招生计划,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减少退档:
通过二次填报机会,降低因志愿填报失误导致的退档率。
五、注意事项
信息及时性:
需密切关注省级招办发布的招生计划和填报通知,逾期将无法参与;
策略规划:
建议结合自身分数、兴趣和职业规划,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
服从调剂:
部分院校在征集志愿中可能要求服从专业调剂,需提前了解政策。
六、特殊情况说明
部分批次(如北京地区提前批普通类B段、艺术类A段)不设置征集志愿,且对分数和选科要求严格。考生需以本省《招生计划手册》或省级招办发布的最新文件为准。
总结:征集志愿是高考录取的“补录机制”,通过二次填报机会平衡供需,提高录取公平性。考生应充分了解规则,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决策,避免因信息滞后影响志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