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排名 > 985大学 > 招生老师都有什么圈套
关于招生老师可能存在的圈套,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常见招生套路
内部指标与分数保证
- 部分院校(如复旦、交大)在提前批录取时可能不严格限制专业,通过批量录取提高整体分数线;
- 其他院校可能宣称“内部指标”“定向计划”,要求提前缴费或提供关系证明,实际并无此类政策。
分数“保底”策略
- 个别高校会设置看似苛刻的录取条件(如前6名或比清华低3分),诱导考生在后续录取中接受其他专业或院校。
夸大宣传与利益诱导
- 部分招生人员可能夸大学校优势(如转专业容易、就业前景好),或承诺通过“特殊渠道”帮助考生升入理想院校,需支付高额费用。
二、高危招生陷阱
虚假文件与身份冒充
- 伪造录取通知书、入学批准书,或冒充高校领导、招生办工作人员,以“内部指标”“关系疏通”等名义诈骗钱财;
- 部分机构会利用虚假排名、成绩数据误导家长,制造“教育焦虑”。
缴费诈骗
- 声称可“包过”或“调专业”,收取咨询费、好处费,或以“内部指标”为名骗取定金,最终消失无踪。
学制与学历混淆
- 推荐“五年制大专”时,若未明确标注“五年一贯制大专”或“五年高职”,实际可能为普通三年制大专,导致学制延长且就业竞争力下降。
三、防范建议
核实信息渠道
- 通过官方渠道(如省级教育考试院)查询招生计划,警惕非官方机构发布的“内部指标”;
- 对招生人员的身份进行核实,避免轻信“熟人”“领导推荐”等说辞。
谨慎对待承诺
- 转专业需满足学校明确条件,普通院校转专业难度较大,需提前了解相关规定;
- 对“保底录取”“零分也能入学”等承诺保持警惕,正规高校无此类政策。
避免费用支出
- 不支付任何未经证实的“咨询费”“指标费”,正规高校不会以录取为条件收取费用;
- 警惕“黑客改分”“花钱包过”等骗局,高考成绩具有权威性和不可篡改性。
四、官方政策说明
高校招生严格遵循国家招生计划和投档规则,所有录取均通过异地远程网上系统完成,不受人为干预。若发现可疑情况,建议向教育考试院举报,并保留相关证据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