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录取人数因朝代、考试层级及年份差异较大,综合各朝数据可总结如下:

一、各朝代录取规模

科举都录取多少人

唐朝

- 进士科录取人数较少,每次通常为20-30人,极少数年份仅1-12人。

- 例如:唐玄宗天宝12年录取56人,唐宗大历12年仅12人。

宋朝

- 录取规模显著扩大,每次会试录取200-600人,极少数年份可达500-600人。

- 宋朝通过增加录取名额和放宽考试资格,吸引更多寒门学子。

元朝

- 殿试录取人数缩减至100-400人,且考试内容更侧重蒙古语言和法律知识。

科举都录取多少人

明朝

- 会试录取名额在32-472人之间,平均约300人,录取率约1%-2%。

- 明朝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例如北京地区录取名额占全国约30%。

清朝

- 会试合格者(贡士)约3000-4000人,录取率约3%-5%。

- 殿试录取300-400人,分三甲:一甲3人(状元等),二甲10-20人,三甲200-300人。

二、录取名额的影响因素

考试层级:

乡试(县级)录取率约3%-5%,会试(省级)约1%-2%,殿试(中央)竞争更激烈。

科举都录取多少人

地域差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江浙)录取名额相对较多,但实际竞争更激烈。

政策调整:如明朝通过增加庶吉士录取率(约8.55%)选拔官员。

三、历史数据对比

| 朝代 | 每次录取人数范围 | 总录取规模(近现代) |

|--------|------------------|----------------------|

| 隋唐 | 20-30人 | 约1.6万人 |

| 宋朝 | 200-600人| 约5万人 |

| 元明清 | 100-400人| 约2.4万人 |

综上,科举录取人数从唐代的几十人到明清的数百人不等,整体呈现扩大趋势,但竞争强度始终较高。



大家都在看